朋友来访,站在客厅中央环顾四周,终于憋出一句:“你这儿吧,怎么说呢……装了个退休老干部的家。”
我笑了。
三十五岁,未婚未育,买下这套顶楼跃层,耗尽心血装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——新中式,去客厅化,满墙落地书柜代替了电视背景墙。在朋友们忙于育儿、跻身学区房的赛道时,我似乎确实,提前拐上了另一条小路。
这164方的空间,是我一个人的城池。
最得意之处,便是这“去客厅化”的设计。传统的沙发、茶几、电视柜组合被彻底摒弃,取而代之的,是一面顶天立地的书柜。它由老榆木打造,木纹清晰而温润,像展开的一卷卷古籍,静静地散发着时光沉淀后的安宁。书册密密麻麻地立在其中,间或点缀着几件淘来的旧物:一个青瓷的水滴,一方无名的顽石,一段风干的莲蓬。这里没有“待客”的刻意,只有“悦己”的坦然。
书柜前,是一张宽大的实木书桌。它是我工作和阅读的主场,也兼作茶台。伏案久了,便起身,信手抽出一册旧书,指尖掠过微微泛黄的纸页,那窸窣声响,是任何电子设备也无法模拟的、与知识或故事触碰的实感。
午后,阳光会穿过白纱帘,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我便起身,为自己沏一壶茶。茶具是简单的白瓷,茶叶也无非是寻常的普洱或龙井。注水、出汤,看热气在光影里袅袅升腾,心里那些现代生活特有的、拧巴的毛躁,仿佛也被这温润的仪式感一一熨平。
拾级而上,跃层的优势在顶楼被无限放大。斜屋顶上开了一扇巨大的天窗,这里成了我的“观景台”。黄昏时分,是我一天中最虔诚的仪式。泡好的茶端上来,倚在软垫上,看天空从明亮的湛蓝,一点点染上橘粉,再褪为静谧的紫灰。
城市在脚下铺展,喧嚣被隔绝在外,唯有落日,像一位老朋友,每日如期而至,将最辉煌的告别演出,独独馈赠于我。读书,喝茶,看日落。朋友总结得精辟,这确实是许多人憧憬的退休生活图景。
在这个崇尚“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”的社会里,选择一种“滞后”或“超前”的生活,总不免引来侧目。但生活终究是自己的容器,该用什么来填满,答案只在于自己的心。
所谓的“少走三十年弯路”,或许并非一句玩笑。我们拼命奔跑,渴望抵达的终点,难道不正是内心的安宁与丰盈吗?当我绕过了中间那些或许不必要的攀比、焦虑与挣扎,直接将生命的状态调整到自我感觉最舒适、最饱满的频道,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?
三十五岁,我住进了自己打造的“退休老干部的家”。这里没有等待照料的孩童哭闹,没有需要磨合的伴侣习惯,只有满墙的书香、一盏茶的余温,和一场场永不落幕的日落。
我终于明白,最好的家,不是展示给谁看的样板间,而是能让你彻底舒展灵魂的容器。在这164方的世界里,我提前“退休”,也提前“重生”。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